封面故事    
2007年全國醫學中心 六大特色科搜查大公開

連清大前校長沈君山生病時都必須輾轉找內情人士詢問去哪裡緊急搶救自己的中風,
醫療品質揭露,已經成為全民家家都要知道的資訊。
《康健》繼2004年首次自力救濟進行醫療服務品質調查後,
第三次調查,並且連續第二年介紹全台19家醫學中心、39科醫療服務特色,
幫助您看對醫院選對科並且找到好醫師。


文/張曉卉 攝影/《康健》攝影組

7月6日傍晚,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在清大校舍突然全身顫抖,管家警覺可能是第三度中風,打電話叫一一九,接著趕緊打手機向沈校長好友、萬芳醫院院長邱文達求救,詢問可否趕赴台北治療。

接到管家電話,邱文達在電話中初步評估沈君山病情,認為需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很快地把新竹地區醫院在腦中掃過一遍,判斷後告訴管家就近送去新竹馬偕醫院急診。

絕大多數台灣人和沈君山的管家一樣,碰到急病、重病,根本不曉得哪家醫院專精或者有哪些特定治療,得靠醫生朋友想辦法。

雖然醫政官員頻頻以台灣醫療可近性高、就醫方便自傲,但提供給民眾的醫療品質資訊卻少得可憐,老百姓只好攀關係問熟人、或者聽廣播看報紙選醫院、選醫生。

聽收音機裡阿嬌姨介紹去開刀

健保局高屏分局曾經就「醫療品質公開需求」舉辦焦點團體座談,問民眾:「就醫看病前會用什麼方法探知醫院或醫生的相關資料?」結果發現最多是從親友探聽或介紹。
一位38歲男性說:「我老爸開刀前,打電話問榮總上班的表姊和在高醫的醫檢師朋友,那個醫生比較專門??。」

其次是靠媒體廣告。
一位58歲先生說:「上次痔瘡發作,就是聽到收音機阿嬌姨介紹才去那家醫院的??。」
還有一位媽媽提到自己兒子是聽廣播介紹做近視雷射手術。

目前醫療產業競爭激烈,一些醫院診所常在電台大打廣告,或者藉由開記者會爭取病患,有些醫院還拿記者會後媒體曝光度做為院內公關人員打考績,「壓力很大,常常絞盡腦汁製造話題,」一位醫院公關私下訴苦。

有些醫院也常以國內「首例」做為某項治療噱頭吸引病家。一位醫學中心醫師表示,「我們常在心裡冷笑,這治療我們也早就做過了,只是沒有宣傳,況且哪來那麼多首例?」

台灣需要一個健全、具公信力的管道,讓民眾能夠在病痛時,看對醫院選對科並且找到好醫師。

一份研究指出,超過七成的台灣民眾表示就醫前需要有可供選擇的相關資訊,有69%民眾希望在就醫前能有公開管道(如網路)可以查詢。

「我在美國的時候,保險公司都會提供每個醫院參考資料,台灣都沒有,不知道台灣醫療資訊為什麼這麼不透明?」在健保局的調查中,一位民眾質疑。
醫療資訊公開,對病人、醫院、政府三方都有正面影響。

一份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公開醫療服務品質資訊可以促進提升醫療品質。民眾可以依照本身重視的醫療品質項目(比方剖腹生產比例)選擇醫院,或者增加民眾對醫療品質相關資訊(例如「院內感染」)知識;對醫院來說,表現不佳的醫療院所會努力改善醫療品質;衛生主管機構則可根據醫療服務品質懲處或要求醫院改善。

已經有些國家比方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公佈各醫療機構醫療品質結果,供民眾選擇優質醫療服務機構參考。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1998年提出的《病人權利法案》,目的是改善醫療服務品質,內容包括提供民眾正確而易懂的資訊,以達到保護醫療消費者的目標。目前美國加州、紐約州、賓州與鈕澤西州等地方政府已強制州內醫院必須公佈醫療品質評鑑(例如心臟外科手術病人的併發症與死亡率)的結果。

美國還有些機構、基金會藉由公佈各醫院治療成績,供民眾選擇醫院參考並且並刺激醫院改善。比方《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每年公佈全美各科最佳醫院排名,又例如美國囊腫纖維症(一種基因缺陷遺傳疾病,患者會因營養、感染問題造成發育遲緩、早逝)基金會戮力收集全美各醫院病患資料,研究致病基因與治療新藥,更新治療準則,2006年12月,基金會在網站上公佈參與評比的各醫學中心的治療成績。

提供囊腫纖維症治療計劃研究經費、曾列名美國《現代醫療》雜誌「全美醫療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美國健康照護促進組織(IHI)執行長白維克(Donald M. Berwick)表示,要提升醫療品質,醫界應該經常比較各醫院和醫師的表現,只有完全的公開、坦誠,這樣才是把病人權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先想到醫生或醫院的面子。「病人有權利知道可能會影響他們生命的一切醫療資訊」。
反觀台灣,《康健》從創刊迄今九年,不斷報導、督促與建議政府、醫療院所、專科醫學會等揭露醫療品質,但這些組織似乎將公佈醫療品質視為「潘朵拉的盒子」,深怕一打開就會出問題。

民間版的醫療品質大揭露

其實,民眾要的真的不多,只希望碰到疑難雜症時,有客觀公正且透明的資訊解答「哪家醫院的醫療品質比較好」。

為了回答這個攸關每個人性命的問題,《康健》自力救濟收集資料做調查找答案公佈結果,引起醫界重視,並謀改善之道。

2004年,「友善醫院調查」揭露各醫學中心手術前的溝通品質,結果公佈後影響各大醫院加強術前訪視與設立麻醉術前訪視衛教門診。
2006年,《康健》公佈「門診服務友善醫院大調查」結果,排名特優的醫院視為莫大鼓勵,有些醫院還將這成績放入醫院評鑑簡報或醫院簡介裡。排名較後面的醫院,很快針對表現較差的項目改進。

例如一家醫學中心看到《康健》調查出他們的醫生有遲到、延誤看門診問題,立刻要求醫生進診間看診,以服務證門禁卡刷卡確定開診時間。如果超過10分鐘,由院長室電話提醒,若延遲開診超過5次就罰錢。

另一家醫學中心發現藥師發藥時確認病人身份的做法不完善,隨即規定並稽核藥師發藥時有無要求病人拿出健保卡核對、問病人名字才發藥物。「謝謝《康健》的調查,讓我們能改進做得更好,」這家醫院院長說。

除了門診服務調查,去年也開始對17家醫學中心的心臟科、胃腸肝膽科、神經科、婦產科、兒科等具有特色的39科做詳盡介紹,嘗試為長久以來讀者頻頻詢問「究竟該掛哪科看哪些醫師」提出一部份解答。

2007年醫學中心用藥系統大調查&五大科特色搜查

而從去年門診服務調查發現,許多醫院已在努力利用科技把關,減少給藥流程中人為疏失風險,促使我們今年更進一步探討19家醫學中心的用藥安全。(依衛生署公告今年新增亞東紀念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

在我們逐一拜訪各家醫學中心院長,說明想調查該院給藥流程時,幾乎每位院長都欣然同意,並表示院內資訊與藥事部門花很多力氣做「用藥安全」品質管控。

經過兩階段的問卷調查與電話詢問,加上大量採訪,《康健》編輯部完成了「拒絕吃錯藥開錯刀 e化把醫院便聰明」、「哪家醫學中心用藥系統最安全」特別企劃(見7月號《康健雜誌》104期),成為今年「就醫指南」的首波刊出。

這份用藥安全的醫療資訊公佈後,收到很多正面回應。有一所排名較後面的醫學中心副院長直接告訴《康健》記者,管理醫院藥劑部是他的工作業務,願意參考其他表現突出的醫院做法改進。

另有幾家醫學中心表現並不理想,但藥劑部主任反而很興奮,因為他們多次建議院方利用資訊系統,改革給藥流程,但醫院高層並不當回事。現在有這份調查,他們就可以向院方證明其他醫院已經遠遠走在前面,請醫院趕緊檢討改善。

更有藥廠、讀者肯定這份「醫學中心用藥系統調查結果」,進而向《康健》「爆料」說基層醫療院所用藥安全問題更大,希望我們未來能進一步調查報導。

除了上月份已經出爐的用藥安全調查,今年我們更全力蒐集全台19家醫學中心醫療特色,希望這本就醫指南,能夠成為每個家庭「找對醫生看對科」重要參考資訊。

「醫學中心回函」&「同儕審查」

首先,《康健》編輯部發問卷給19家醫學中心,請各醫學中心填寫回答該院的醫療特色。
接著,費時一個半月,全省跑透透,逐一探訪各醫學中心院長,說明《康健》今年「就醫指南」的做法,包括用藥安全調查與特色科介紹,並請院長推薦介紹自家最具特色的科別和理由。

收到各院回覆內容與整理院長推薦後,參考衛生統計資料(例如「生命統計」、「十大死因統計」)針對台灣民眾疾病特性,初步列出今年準備介紹的重點科別。

然後,根據美國醫療研究院(IOM)在2003年發表的《醫療專業教育》報告所提,要實現優質、安全的醫療,醫療專業人員必須具備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跨領域的團隊合作、基於實證的專業操作、醫療品質促進、資訊技術利用等5項核心能力做為遴選醫院特色科別的依據。

下一步,針對每個重點科別,諮詢醫界該科資深醫師或醫學院教授們,請他們參考5項核心能力,做不具名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逐一檢視19家醫學中心的醫療水準,並推選出值得介紹的醫院。
經過反覆討論篩選,最後決定今年介紹五大重點科,包括腎臟科、胸腔科、腦中風、骨科、與器官移植等,加上一些醫院獨有醫療特色,共36科。

台灣有世界級水準的醫療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集資料決定今年介紹的重點科別,以及個別採訪醫學中心時發現,健保局已開始公佈一些較清楚易懂的醫療品質資料供民眾參考,比方首度公佈全台各醫學中心四項器官移植手術量與存活率;北區分局「母嬰均安e線牽」提供桃竹苗地區設置婦產科醫院現況,可以查到特定醫院的剖腹產率、新生兒死亡率、產婦再急診率等資料。(見34頁「專訪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醫療資訊公開,方便民眾做選擇」)並且逐漸有醫院、醫師們不再將醫療品質揭露視為洪水猛獸,願意藉由客觀管道公開給社會大眾。

一位專科醫學會理事長在我們探詢該有哪幾所醫學中心具特色值得報導時,很快舉出他們根據專科醫師考試成績、文章發表、手術量、國際/國內論文發表量、醫師教職師資等指標所做的醫院評鑑,最近三年的排名名單,但還是希望匿名以免引起同儕反彈。

而腦中風醫學會知曉《康健》今年要介紹治療中風有特色的醫院時,特別由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與三位學會成員醫師接受採訪,希望民眾瞭解他們做腦中風登錄系統,以建立本土資料、並遴選腦中風中心,避免病人送錯醫院延誤黃金治療時間的計劃。

台灣有很多醫生關心社會公眾利益的用心,也流露無疑。
例如不少《康健》同仁到個別醫院採訪時,有醫師先花半小時殷殷期許《康健》擔負起公開醫療資訊的關鍵角色,減少病人跑錯醫院看錯科的損失。

更有某家醫院的某科為了《康健》的報導,事前收集資料開會三次,當天由副院長領軍、該科14位醫生全員到齊、每個醫師簡報3分鐘,希望正確完整呈顯他們長年耕耘的成果。

進行醫院特色採訪過程中,《康健》記者經常一回辦公室就興奮聒噪地與編輯部同仁分享,今天碰到了哪些好醫師,更且發現,台灣的確擁有不少具世界級水準的醫療服務,比方肝臟移植、葉克膜治療、洗腎照護等。現在政府與醫界在規劃將台灣醫療推向國際化,成為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其來有自。

歸納這些醫師們之所以表現秀異,很大一部份是他們在照顧病人過程中發現問題,找到研究動力,解決問題造福更多病人,從而得到成就與滿足。

更且有不少團隊的召集人或資深醫生懂得培養人才、分享資源、凝聚團隊,逐漸擺脫過去壟斷資源,只求個人拚戰出名,造成人才斷層的惡習。《康健》挑選報導對像時,隱含這個用意,細心讀者應可體會。

深切期許這些優質醫療服務,不應該是醫界圈內人或有關係特權的人獨享,而應該是全民共有,共同珍惜不濫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邱 瓊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