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    
五大訣竅,慎選你的財富顧問

文/張翔一

具有專業認證的理專,不見得等於好的財富顧問,如何從銀行、證券、保險業眾多理專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財富顧問,成為現代投資人必修的學分。


根據美林環球投顧統計,在台灣高達一.三兆美元的家計部門資產中,竟有四○%左右集中在新台幣的現金或銀行定期存款;另外有三○%以上,則是自行投資股市。這樣的結果,似乎與民國七、八○年代的模式,沒有太大差異。

「這是很極端的保守跟極端風險,」美林環球投顧總經理程淑芬說,「台灣投資人應慢慢提升兩者之間的資產比例,也就是『有管理的財富』(Managed Asset),相對而言,較能穩健獲利。」

繼銀行業衝刺三百萬資產以上的財富管理業務之後,證券業、保險業也相繼加入戰局。原先熟悉的保險業務員或證券營業員,開始搖身一變,成為「財富管理專員」。

如何從銀行、證券、保險業眾多理專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財富顧問,成為現代投資人必修的學分。以下是幾個判斷的要訣:

要訣一:四證照兩資格


金管會依據「財富管理應注意事項」,為從事相關業務的人員,訂定共同的遵循標準。不論來自銀行、投信或投顧業,要掛上「財富管理專員」頭銜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通過「四證照兩資格」的專業認證考驗,包含壽險證照、信託證照、產險證照以及投資型保單證照,加上證券高業資格和投信投顧業務資格的其中一項。另外,還要受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課程訓練。

富邦金控財富管理部資深協理陳怡芬比喻,「財富管理不只一個面向,專員不能只賣藥,要像家庭醫生一樣,具有內科、骨科、外科等專業之後,才能對症下藥。」

投資人可要求理專提出相關證明檔案,做為判斷對方是否適任的第一步。

要訣二:溝通過程是否專業


具有專業認證的理專,不見得等於好的財富顧問。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副總經理隋榮欣建議投資人,還要從雙方互動溝通的過程中,判斷理專是否盡責。

「可以直接問理專,假設我今天有五百萬,你要怎麼幫我規劃,」隋榮欣說,這時一個具有服務熱誠和正直特質的理專,應該會進一步確認顧客的金錢來源、財務狀況,以及包括家庭成員、職業和投資經驗等背景,再提出適當的建議。

「若是對方急急忙忙拿出投資組合的『選單』,要你選擇,就代表他還不夠資格稱為好的財富管理專員,只能算是銷售導向的業務員,」隋榮欣說。

另一方面,顧客也有資訊提供的義務,「但台灣人有時候還是比較避諱談自己的財務狀況,」陳怡芬笑著說。她建議,在雙方建立基本互信後,消費者也應該主動而誠實地提供財務資訊,才能使財富顧問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要訣三:多比較,再決定


如何在銀行理專、證券營業員和保險業務員三大金融產業中做抉擇?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杜純琛建議,應評估自身的風險屬性和職業背景,以及平常的投資習慣,再下決定。
部份學者亦指出,中老年退休族風險承受度相對較低,加上與保險業務員可能往來較密切,因此較適合透過保險業尋找財富管理顧問。

證券業和投資銀行,具有即時性和對市場上投資標的敏感度,兆豐證券總經理張明傑說,「這是證券業吸引投資人財富管理的優勢。」適合風險承受度較高的投資人。

而銀行由於具有帳戶優勢,若結合豐富的產品平台,搭配專業人士的建議,原則上適合所有投資人。

要訣四:品牌仍有參考價值


「貨比三家不吃虧」,也是重點之一,同一產業的不同企業,做法差異也可能很大。以金融商品來說,各銀行的商品平台大不同。例如富邦金控的財富管理只銷售自家保險和境內基金,中信等金控採取開放式平台。前者優點是對商品熟悉與掌握程度較高,後者則有選擇的多樣性,端看消費者如何取捨。

此外,不一定要迷信名牌,但也不要輕易相信來路不明的廠牌。

陳怡芬指出,近來境外投資盛行,部份投資人為規避海外投資金額上限,採用境外委託開戶,甚至委託機構代為透過私募基金投資海外標的,方法琳瑯滿目。但也因如此,許多人誤信不肖業者,將大筆資金交由來歷不明的資產管理公司,「被騙的話不但血本無歸,還投訴無門。」

至於明確受到國內法律規範,投資人也有一定保障的財富管理機構中,如何從中擇優?隋榮欣指出,可從幾個簡單的指標如專業理專人數、基本服務態度、商品的過去報酬率與選擇性做初步判斷。

而隨著來往增加,投資人可以觀察財富管理機構對於風險控管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投資人財務狀況的掌握與建議是否深入,做為是否續約的參考。

要訣五:長期往來建立互信


不論選擇哪家金融業者或某位理財專員,做為主要往來的財富管理顧問,在平均報酬和風險控制均可接受的條件下,維持長期的關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在國外,許多有聲譽的私人銀行,他們與客戶的關係常常橫跨數代,」哥本哈根私人銀行台灣區代表董瑞芝說,「這種彼此間相互瞭解信賴,共創財富成長的模式,可以做為台灣財富管理的示範。」

目前台灣財富管理銀行的模式是,客戶若達一定程度存款,開設財富管理帳戶,銀行會指定一位專任的理財專員服務。

「但今天你要是覺得這個不對味,是可以要求更換的,不見得要任由別人決定,」陳怡芬強調,寧可一開始就挑選好適合自己的專員,也不要頻頻更換,「否則理專和客戶永遠缺乏互信基礎,很可能就只是買和賣的關係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邱 瓊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