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文章  

大衛.瑞斯比教你深呼吸

「如果不能包容最深沉的悲傷,就無法體驗最激昂的熱情。」——大衛.瑞斯比

文=陳健瑜.攝影=黃念謹

「怎麼激發熱情?」「疲憊時哪能懷抱熱情呢?」「熱情該如何轉化為行動?」在數十張椅子圍成的圓形空間內,數十位學員撐著手、側著頭,帶著滿腹的疑問輪流發問,企盼來自加拿大海文學院的大衛.瑞斯比老師惠賜幾招熱情祕訣。

「熱情」這兩字一向深具魅力,似乎總被解釋成正向、愉悅、光明的力量,激發、渴求、轉化……,充滿動能的詞彙在教室內交錯流動著,這時有位學員不好意思地舉起手,她想問一個「笨」問題:「什麼是熱情?」咦,真是個好問題!大衛豎起拇指稱讚,笑著表示,認清熱情的本質,就是活出熱情的第一步。

受苦,是熱情的成分。

「熱情是靈魂亟欲表現的壓力。(Passion is the pressure of the soul to be expressed.)」大衛列舉出韋伯字典中關於「熱情」的三種定義:1.對目標的渴望(object of desire);2.強烈的感受(strong feeling);3.受苦受難(suffering)。前兩種說法相當「平易近人」,大夥兒忙著點頭稱是,這類因欲望而挑起的強烈情緒,或是為了愛欲奉獻犧牲的態度,總是被視為熱情的展現,唉呀,「購物狂的異想世界」演得真坦白,艾拉費雪一看見櫥窗中晶亮炫目的prada最新鞋款,眼神如刀,殺出一串光電般的驚歎,雙手不由自主地舞動,兩腳無法停止地靠近,那股渴望和欲念堅定而強烈,算是一種熱情吧!

「不對,熱情不該存在於自身之外。」大衛解釋,熱情不等於欲念,為外物所馭的渴求,絕大多數是失控的迷戀或強制的癮頭,並非源自心靈的深刻體驗,就像小孩坐在賣場地板上哭鬧,向父母要脅他絕對要帶走架上的玩具一樣,雖然目標明確、情緒狂暴,卻不是熱情。

他認為,真正的熱情總是包含了「受苦」的成分。「如果不能包容最深沉的悲傷,就無法體驗最激昂的熱情;活出熱情,是去感受生命的全部,不論好壞。」他以梵谷為例,這位印象派大師的畫作瑰麗而明亮,如熾熱的火焰擾動著夜空,讓世人不得不仰望凝視;然而,他的一生卻受盡苦難,精神狀態的折磨讓他不停地與命運碰撞,瘋狂與躁鬱也阻止不了創作的熱情,那是他與生俱來的巨大心念。

哇!梵谷與受苦?自命平凡的我們,怎麼將自己的高度從平壤拉拔到天際?面面相覷的學員,開始發現凡常生活與熱情的鴻溝,難道非得將自己拋進苦難的淵底,才能挑戰生命的界線嗎?「別緊張,這個例子只是告訴各位,擁抱熱情,必會伴隨緊張、恐懼、痛苦的負面情緒,要學會面對與接受,而不是想盡辦法避免苦痛。」他打趣說五十歲那年,終於鼓起勇氣學鋼琴,僵硬的雙手在琴鍵上徘徊敲打數個月,始終等不出美妙的樂章,連學琴十年的女兒都覺得老爸彈得太過痛苦。「但我享受練習過程的折磨,要能高度自律,體驗才能深刻。」

每個人都想擷取愉悅光明的感受,故意忽視內心的怯懦,所以向「熱情」報到的人,需要很大的勇氣。「我頭痛的是,總不能在招生廣告上加註:來上課讓你更不安吧。」大衛自我解嘲,耍了點小幽默,原本僵坐在椅子上學員,也因笑聲而顫動起來。

總是順從,聽不見生命的召喚。

有了「動」,空氣中似乎也迴盪著共鳴,他鼓勵大家多動,顫動本是生命的原始型態,只是人類老愛和本性對抗,想盡辦法停止驛動。他進一步表示,每個人都是宇宙中一團小火焰,每個生命的最初都充滿探索世界的活力,但是人在家庭、學校及社會中打轉,為了保護自己,漸漸學會各種有利於存活的規矩,包括精進取悅和妥協的技巧,年齡愈長,就愈難捨棄僵化的思維;例如,總是當個聽話的好人,碰上阻礙就習以為常的逃避,要不然就是選擇封閉自己某方面的感受。這些行為像一層銅牆鐵壁,儘管能讓自身遠離傷害,暫時躲進厚實的堡壘內避難,卻也同時將心關進大牢,鎮日在密室裡等待逐漸老去的斑駁。「老是當好人,會限制住自己的熱情喔!」

於是,我開始思索,每當焦躁或難過的情緒湧上時,自己是怎麼面對的?又或者,我也是一位順從規矩的好人,自以為聰明又小心翼翼地避掉了任何可能的險境,所以家人總是略顯驕傲地在親友面前說著:「她啊,從來不讓人擔心。」現在想來,突然覺得這是件令人擔心的事,如果穿著保護罩的我不是我,那麼真我又該是什麼樣子?

用力吸、大口吐,習慣豐沛的能量。

不讓大家沉思太久,大衛示意,該站起來動一動了。「光是坐在椅子上想,不可能擁有熱情喔。」他說,激發熱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深呼吸。「光看呼吸的深度,就知道一般人如何被慣性制約,每次吸吐,是夠用就好,還是用力地將能量充滿?」覺察身體,從深呼吸開始,他要每個人閉上眼、張開嘴,將氣深深地吸進胸腔和腹部丹田,再將這口氣緩慢地吐出;反覆吸吐,全身放鬆,感受橫膈膜一上一下的起伏……。

「好像醉了。」「我肩膀好緊。」「胃抽筋了啦。」「頭暈目眩!」十分鐘之後睜開眼,每個人身體裡的不安都騷動了起來,還有人誇張地表示,彷彿坐上了雲霄飛車,害怕、興奮又充滿不確定感,很想停下來。「這就是了,前五分鐘可能會覺得痛苦,九成的人會想放棄,這種負面的阻力,是因為不習慣體內匯聚較強的能量,充滿不確定感,好似失去了保護,會希望立刻回歸正常。」平靜的海面若捲起千層巨浪,必定挾帶混濁的泥砂,心靈欲向外擴張,難免混雜生氣、受苦、恐懼及喜悅多樣情緒,唯有體驗全部,生命之流才能波瀾壯闊。

掙破保護膜,冒點險嘗試新東西,難道熱情是用來造反的?大衛笑著說:「別以為熱情就該毫無節制地放肆,這個『破』是『卸下面具』,直視本然的怯懦,然後高度自律地朝夢想前行。」

當課程進入尾聲,不知怎麼地,我想起凱文科斯納主演的電影「瓶中信」,將自己封鎖在悲傷陰影中的男主角,在故事的最後終於鼓起勇氣揚帆出海,去追求人生的幸福,卻在海上遭遇無情暴風雨,就此斷送生命。

「如果他不去追,也許就不會死了。」記得友人曾如此感歎;但我認為,只有故事的主角能回答,在海浪將一切吞噬的當刻,這一趟出航究竟值不值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邱 瓊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