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遠見雜誌  

影響未來最關鍵的會議、改變台灣的機會,就在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為什麼這麼重要?
192國共謀,影響本世紀地球命運
時序進入2009年12月。這個月,全球關注的焦點,將不再是經濟能否復甦,也不是聖誕節消費買氣是否回溫。而將是一項持續將近半個月,從12月7日到12月18日,在嚴寒的北歐丹麥首都舉行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遷會議(COP15)。

這是繼1997年在京都所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後,最重要的一場攸關地球人類未來生存的國際級會議。預料將吸引192個國家領袖、企業人士及環保運動人士,共2萬人共同謀略對改善暖化有效的減排公約,以接續「京都議定書」2012年後的規範。

其實這個大會,近幾個月來於國際舞台上,早已未演先轟動。在許多國際元首聚會上,「哥本哈根」早就是熱門話題。

11月在新加坡舉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丹麥總理兼本次氣候會議主席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受19個會員國領袖邀請突然現身,臨時加開了一場會外會。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等巨頭全部出席。

中美參與程度,影響減碳達成率甚鉅
隨後歐巴馬訪問大陸,兩巨頭聚會,也免不了討論即將來臨的哥本哈根會議中兩國的因應之道。因為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最受世人關注的就是美國與中國的態度。

美國是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世界第一,中國則是目前年排放量的第一。雖然中國的人均排放量遠低於美國,但根據看守世界研究中心2009年世界現況報告(State of the World by Worldwatch Institute)指出,中國排放占24%,美國排放占21%,兩者相加竟達到全球總排放量的45%。

如果排放量接近一半的兩個大戶沒積極參與哥本哈根會議,那可能重蹈京都議定書的後塵,對改善地球暖化並沒有太多的幫助。歐巴馬曾經表示:「如果我的出席能發揮臨門一腳的功效,那我願意出席。」

歐巴馬出席的意願高了,國際媒體也把焦點,轉到目前全球碳排放第一的中國,看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不會也出席。

這項被稱為「後京都」的會議,為何這麼受到世界矚目?主要是地球真的生病了,而且愈病愈重。

抗暖化已17年,但溫室氣體含量仍逐年上升
自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亦稱Earth Summit,地球高峰會)至今,其實人類也試圖解決地球污染與暖化問題。然而將近20年過去了,人類的努力仍沒有讓暖化速度稍歇。

根據知名的CO2Now組織的統計,10月份全球溫室氣體含量為384ppm(百萬分率),較京都議定書簽署之際1997年的360ppm,還增加了24個ppm。

「按每年增加2到3個ppm的速度來看,2015年突破400ppm大關是極可能的事,」台灣暖化研究權威、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拿著圖表解釋著。

溫室氣體含量愈高,氣溫也會跟著升高。科學家認為,450ppm將是地球可忍受的臨界點,屆時氣溫也比過去平均增加攝氏2度。

面對暖化現象,汪中和心情很複雜,「有些興奮又帶感傷。」因為目前的暖化是過去地球發展史上前所未見的,他花了人生一半的歲月浸淫在地球科學領域,在這關鍵時刻親眼目睹教科書上從沒見過的現象,是「有幸」;但看到地球環境逐漸惡化,已達不可逆的地步,又讓他覺得很悲哀。

工業化僅200年,迫使地球啟動自救機制
談到暖化,其實過去在恐龍時代也曾有過,但地球可以有百萬年時間持續地調適轉變,「自然界有它調整、改變的方法及時間,」汪中和說。 但人類在這麼短的時間(工業革命後至今200餘年)排放這麼多的二氧化碳,這是地球過去沒有經歷的,所以它現在開始做調整。

如何調節?汪中和以發燒來比喻說,發燒時醫生會建議病人多喝水,把溫度降下來,這是利用水吸熱的特性,幫身體熱量降下去。地球也是一樣,當它發燒過熱時,它無法喝水退熱,就利用本身可以運用的機制:包括大氣層、海洋、及地殼的變化來調節溫度,使熱能不要增加那麼快、那麼多、不要讓它覺得不舒適。這就是地球氣候異常現象發生的最根本原因。

台灣大導演李安拍攝的《綠巨人浩克》(The Hulk),是大家熟悉的電影。主角浩克在劇中說過一句話:「I don’t think you would like me when I get angry.」(我不認為你喜歡我生氣的樣子)似乎也可引用到地球,地球就像是被人類激怒的浩克,當他從正常人被不斷激怒後,對環境帶來的傷害、衝擊也愈來愈讓人驚心動魄。

氣候變遷為什麼如此受重視?
天候更極端,已實質威脅人類生存
這在今年的台灣更是明顯。八八水災讓高屏地區三天下了一整年的雨量,這其實也是暖化影響。
「八八水災雨量這麼大,一定要有自然的條件來支撐,這個自然條件就是大氣中有很多的水氣提供,」汪中和指著螢幕顯示的氣壓圖解釋。全球暖化造成氣溫升高,也使海水溫度上升,在台灣周圍的海域更是明顯。從南海一直到台灣,海溫的升高帶來大量的水蒸氣,水蒸氣只要有適合的西南氣流導引,就會輸送到台灣,並帶來超大豪雨。

滅頂危機,水都威尼斯將成絕響
暖化帶來的另一影響是海水上升。 聯合國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今年3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把本世紀前,地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從數十公分,改為以公尺計算。其中,台灣是海平面上升衝擊最大的十個國家之一。汪中和預測,一旦全球海平面上升一公尺,台灣將有一成的土地被海水淹沒,尤其是台北盆地、台中、彰化、雲林、嘉義與蘭陽平原等影響最深,包括這次風災嚴重的高屏沿海林邊與佳冬。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過去暖化現象總拿北極圈融冰,或南極大陸冰覆面積愈來愈少來佐證暖化。但現在,暖化現象就在你我周圍。

爭取到青輔會經費,去年前往義大利水都威尼斯研究暖化致淹水情況頻繁的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二年級學生趙瑋婷說,走在威尼斯最有名的聖馬可廣場,可發現一旁擺有一張張的長條桌子。「平日它是桌子,水淹上來時,就成了走道,」她說著。

近幾年來,人類歷史文化遺產威尼斯其實飽受海水上升之苦,經常淹水,每年平均淹水60次的威尼斯,今年10月,又再次淹到80公分高,上月居民還舉辦了一次葬禮,宣告威尼斯本世紀末即將被淹沒到海底了。儘管當地觀光客一年達2000萬,但是居民不堪淹水,紛紛搬離到本島去,再每天坐船或是開車過跨海大橋來上班。

融雪線、海平面上升,你我都將是氣候難民
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及南北極探險的大陸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親身經歷暖化現象。2002年前往攀登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Mt. Kilimanjaro),這座被大文豪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筆下描述的終年積雪高山,他前往時竟是晴空萬里,一點雪也沒看到。

「親眼見到的暖化現象,震驚了我,」王石說道。 科學家已預測,暖化將使吉力馬札羅山在2033年完全融冰,火山口常年積雪現象恐不再。

回到太平洋來,位在夏威夷北郊的凱魯瓦(Kailua)沙灘,被譽為世上最美沙灘之一,去年,歐巴馬總統兩度帶家人到此度假。但過去一望無際的雪白沙灘,如今也快速萎縮。

凱魯瓦沙灘已有七成流失,夏威夷行政中心歐胡島沙灘硬生生少了1/4,這都是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沙灘被侵蝕的現象。

台灣的邦交國吐瓦魯(Tuvalu)更是身受其害。吐瓦魯總理葉雷米亞(Apisai Ielemia)今年2月17日來台灣,參訪台北市平等國小時向學童說了一個故事:小時候我都在海灘上玩耍,打球。長大後卻發現沙灘變小了。每當漲潮時,島上國土幾乎就淹了一半。「我們國家有可能是第一個被淹沒的,我們也是第一個氣候難民,但我們沒有抱怨,」葉雷米亞至今仍到各國宣導抗暖化的重要,呼籲大家節能減碳。

領頭抗暖化,《TIME》推崇馬爾地夫總統 馬爾地夫(Maldives)也是另一個飽受淹水之苦的美麗熱帶島嶼國家。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獲選為今年《TIME》雜誌的年度環境英雄之一。《TIME》推崇他是一位年輕有遠見的領袖,正有智慧地帶領擁有人間美景的馬爾地夫,對抗暖化。

納希德為引起世界對暖化議題的重視,今年10月17日,他帶領內閣成員潛到六公尺下的海底舉行內閣會議,並在水中簽署一份環境宣言。他的目的是希望在哥本哈根會議中,討論有關溫室氣體排放內容之前,再次呼籲各國領袖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目前吐瓦魯、吉里巴斯、諾魯、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及帛琉等位在太平洋的小島,都受到海平面上升之苦,甚至有被海水滅國的危機。這些小國剛好都是台灣僅存的23個邦交國,若被水淹沒的話,台灣勢必又將少掉幾個邦交國,讓台灣更加於國際上孤立。

台灣為什麼應該重視?
島國更急迫,將氣候危機扭成商機

目前各國專家預測,全球海平面未來可能上升66公分到1公尺間。專家指出,北冰洋融化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氣候暖化則是冰層融化元兇。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北冰洋在未來30年可能融化,到時候台北盆地可能被攻陷而必須遷都,也有可能在未來100年成真。汪中和半開玩笑地說,「如果還沒買房子的,千萬別買了,買在山上會土石流,買在海邊會淹沒,都不對。」

暖化影響廣泛,從微生物到動物無一倖免
暖化對台灣的影響絕不只限於海平面上升。

一項為期三年,今年9月剛完成,由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周昌弘主持的「氣候變遷對台灣生態系之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研究計畫指出,氣候變遷對台灣生態的確已造成影響,包括高山變暖,植物種類變多。

漁業方面也漸受害,水溫上升後,魚種改變,魚獲變小及低齡化,甚至漁場往北移,養殖牡蠣因溫度上升而生殖頻繁等,都與暖化有關。

成大教授蘇慧貞更發現,當週平均溫度上升一度,登革熱發生風險將增加七倍,其他如阿米巴痢疾、日本腦炎、類鼻疽及鉤端螺旋體病也有2%到8%的發生率增加。

在成果發表會上,周昌弘及參與的學者一致呼籲,台灣應花更多經費及人力投注在氣候變遷研究上,這是全新的研究領域,過去台灣已經資料不足了,再慢會更來不及,「暖化影響一直在發生中」。

看荷蘭治水歷史,減排與調適是唯二途徑

最近幾年來暖化問題衝擊全世界,也逐漸產生因應的新思惟。主要分兩大方向,一個是努力減量二氧化碳,另一個就是調適氣候變遷了。 當許多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島嶼小國憂心滅國危機時,1∕3土地低於海平面的荷蘭,也從2002年起開始改變數百年來與海爭地的歷史傳統,好調適氣候變遷的危機。

屏東科大水保系教授土木工程系教授丁澈士,1980年代遠赴荷蘭攻讀水文博士。他指出,荷蘭過去治水,靠築起高堤來防止海水入侵,同時也整治河川,讓萊因河順暢的流入海洋。

不過近幾年因應暖化,海平面上升,荷蘭改變思惟,希望與水共生(living with water),不再與河爭地,也不再填海造陸,這種做法就是「調適」。

荷蘭人另一調適方式是興建「漂浮屋」(Floating house)。這種可以隨著淹水高低起伏的房屋,目前在荷蘭成為時髦新建築,還移植技術到美國卡崔娜颶風侵襲的紐奧爾良市去。

荷蘭人的調適經驗目前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荷蘭人也將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時間,成立三角洲國際聯盟,邀請有淹水苦惱危機的國家與區域加入。

拯救西岸地層下陷,台灣政府不能再睡覺
眼看暖化與海水上升衝擊全世界,對荷蘭人調適策略頗有研究的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說,「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治水方向一直搞錯,針對暖化更沒有對策。」

也是聯合國水文教育機構(UNESCO-IHE)客座教授的他,幾年前還牽線要促成位在荷蘭的UNESCO與台灣合作,結果沒能促成。他認為台灣不能再用治水來看氣候變遷這檔事,也不能單純小看節能減碳,這樣的格局都太小。

他進一步指出,水利署、環保署層級還是太低,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應升高到行政院層級,甚至總統親自督軍,否則不可能成功。「國際上遊戲規則都已改變,台灣還在睡覺?」李鴻源激動地說。

李鴻源呼籲,台灣要儘早提出調適策略。例如常年淹水的地層下陷沿海地區嘉義東石一帶,當地居民倚賴養殖業為生,「一年產值約40億元。但水利署在這邊每年投250億元來治水,」李鴻源說。其實要讓地層不下陷,拿錢給養殖業者,叫他們不要再抽地下水即可止住,只要花40億元。

接著由政府把魚塭租下,改造成人工濕地兼滯洪池,東石、布袋、義竹三個鄉的面積有265平方公里。
在把其中50平方公里拿來做滯洪池,上面種滿荷花、蓮花、筊白筍等,許多種的水生植物,候鳥會飛來棲息。

「這地方不再是風頭水尾(台語、意為環境惡劣之處),反而會變成全台灣最漂亮的地方。這樣不是很好嗎?」他說。

如果再進一步把地勢填高、營造新市鎮,漁民往後就靠觀光、休閒旅遊的收入來生活,不必受風吹雨打之苦從事養殖業,當地也不再是每天淹水,這就是一種調適的方法。

「但很可惜,政府不支持,跨部門協調不易,就成了現在水照淹,地照陷的結果,」曾努力推動這個方案的李鴻源無奈地說。

針對台灣的調適政策,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談到,經建會已著手進行全國性的評估報告,由各部會提出因氣候變遷會帶來的衝擊,後訂出調適對策,以防台灣受暖化嚴重影響。

調適是未來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功課,誰先發展因應技術,就能掌握到未來商機。例如荷蘭人過去輸出治水技術,未來就會輸出如何與水共生的技術,漂浮屋興建技術就是典型例子,已從荷蘭紅到亞洲的日本、中東一帶。

台灣其實也能提供華人地區調適的模範,還能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的一個先行試點,這個機會不要再流失了。

政府低碳政策,企業節能減碳經驗,甚至個人發展的低碳生活模式,都可發展成新的商業模式,輸出國外,成為華人世界的低碳王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邱 瓊茹 的頭像
    邱 瓊茹

    心中的空間

    邱 瓊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