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經濟型態已經從「製造業經濟」轉型為「知識經濟」。然而,在全球競爭的平台上,過去所熟練的傳統思維與做法已經無法因應時代的變局。我們需要新的關鍵競爭力。(本報內容摘錄自《風格競爭力》,天下雜誌出版出版,連載為期二個月)

風格競爭力    
消費貴族

今日的消費社會出現了愈來愈多的貴族。
貴族的身分是由消費來界定,而不是權勢的大小、血統純正的程度。
品味決定了你在消費貴族層級系統中的高低位置。


近幾年來,不論報章雜誌或是電視報導,常可以看到斗大的標題如「空心消費」、「奢華陷阱」、「奢華夢碎」等,為現今台灣消費社會發展的趨勢提出警示的諍言。

在這些報導中,奢華不再是美感的體驗,而是生活的夢魘。奢華帶來的不是自我實現或優質生活,而是購物強迫症、犯罪,以及消費金融危機。「奢華」沒錯「正在流行」,但散播的則是負債消費的病毒,嚴重侵害國家的生產力,甚至動搖國本。

為了抑制這股「歪風」,社會有心人士開始對這些崇尚奢華的消費者進行「道德勸說」。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外電新聞,標題是「拿鐵世代:今天的咖啡、明天的負債」。這則新聞主要是以一名以助學貸款完成學業的美國女大學生為例,針對現代年輕世代從事過多不必要的消費(如在星巴克喝拿鐵咖啡)提出警告,這樣的消費習性將會使其陷入個人的財務困境。新聞指出,每天喝一杯近三美元的星巴克拿鐵咖啡(同樣的價格可以購買一條土司麵包),不是仰賴助學貸款的大學生所能夠負擔的。報導中的美國女大學生一畢業將會負債十一萬五千美元,但如果她每天自備咖啡,三十年內則可以省下五萬五千多美元。

相信多數的女大學生並沒有聽從此一「理性」計算,而改變喝咖啡的消費習慣,因為對於女大學生來說,每天一杯咖啡是生活的必需品,而非不必要的消費。透過一杯星巴克咖啡,她可以建立社交關係、享受休閒生活,或是念書做功課。上述的「道德勸說」之所以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是因為它並未充分掌握到現今奢華現象的真正意涵。

收入×信用卡×分期付款×網拍:等比級數擴張的消費購買能力


如同在美國,台灣今日的消費社會,奢華不再是日常生活偶爾為之的消費表現,也不再只是屬於社會上少數人的消費特權。奢侈品與生活必需品的界線愈來愈模糊,而我們愈來愈難以根據消費行為去判斷誰是有錢人或是窮人。

雖然每個時代都有令人稱奇的奢華消費,但當代奢華消費的盛行卻讓人感到強烈的迷惑。因為近年來台灣的貧富差距事實上是愈來愈大,而平均國民所得並無大規模的成長。奢華消費的社會基礎到底在哪裡?「現代人愈來愈浪費」只是其中的一項解釋因素,無法充分掌握其中複雜的演變過程,而且往往帶有保守主義的價值判斷。

想要透徹了解當代這股奢華消費的風潮,我們必須先改變對消費的看法。

「奢華,正在流行」(套用暢銷書的書名),並不是因為有錢人愈來愈多,而是現今消費者購買能力的基礎出現變化。在過去,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基本上是固定的,主要來自工作的薪水。加了多少薪水,等於增加多少消費購買能力。購買能力是以等加級數的方式成長或消減。如今,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則是具有彈性的,能夠以等比級數的方式擴大。只要消費者願意,他可以用信用卡與現金卡預支未來的收入;認為一次付清過於沈重,還可以選擇分期付費(甚至無息)的方式;想要求取現金,可以到拍賣網站上變賣自己已經使用過的消費商品。在收入乘以信用卡(現金卡)乘以分期付款乘以網拍的倍數擴展下,每個人都具有從事奢華消費的能力。

品味決定消費貴族的身分


在這樣的消費能力基礎上,擁有一件LV精品的人,不會認為自己就是有錢人。對他們而言,富貴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不是存款簿的數字或是不動產的契約書。

奢華已經喪失傳統的社會階層意涵。奢華不代表有錢人的炫耀性消費,家財萬貫並不是奢華消費的先決條件。奢華消費的盛行是因為消費貴族的出現與成長。在今日的消費社會,會出現愈來愈多的貴族。這些貴族的身分是由消費來界定,而不是權勢的大小,也不是血統純正的程度。能夠被冊封為消費貴族的關鍵因素,是消費者的品味主張。奢華消費表現出來的不是財富,而是品味。品味決定了你在消費貴族層級系統中的高低位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邱 瓊茹 的頭像
    邱 瓊茹

    心中的空間

    邱 瓊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