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美元 台灣接得住嗎?
10月16日,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中,中國第一個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宣布:中投未來海外投資範圍將包括香港及台灣,中投資金來源是中國高居全球第一的1.335兆美元外匯存底(折合新台幣高達43兆2250億元),初步可操作金額為2000億美元,約6.5兆台幣。
事實上,中投成立以來的第一筆投資是今年5月以30億美元(975億台幣)入股美國私募基金黑石集團(Blackstone)近10%股權,中國儼然由「資本輸入國」轉變成為「資本輸出國」,這股龐大的資金浪潮,台灣,也不得不正視!
中國龍取代美 成世界重心
10月19日半夜子時,我獨自漫步進敦南誠品書局,暢銷書排名架上的兩本殷紅色封面書籍,掠奪了我的目光,它們分別是《經濟學人》(Economist)專欄作家大衛.史密斯的新作《中國龍與印度象》及美國《富比士》(Forbes)資深記者羅蘋.梅瑞迪絲所著的《龍與象:中國印度崛起的全球衝擊》。這2本書,分自英國及美國媒體的財經專業觀點,探究分析金磚四國(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中的前2大金磚國家──中國與印度(尤其是中國),其經濟鉅幅成長的可觀性及將來可能對世界經濟造成的重大震撼。 共同的結論是:中國儼然已取代了美國,成為世界新經濟重心。
雖然,湯馬斯.佛里曼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對世人喊出「水平世界」的口號,但真實的世界仍處不均衡狀,台海兩岸的「傾斜」態勢尤為明顯。今年10月初,上海舉辦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少國際知名人士喊出「大陸,你改變了世界」,更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未來維持10%以上的經濟成長率,至少將持續5年。全球經濟及金融流通,不但過去因中國之經濟成長而改變,中國仍持續改變著世界,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及金融進程的巨型發電機。
這股擋不住的熱潮中,中國像是個大磁鐵,磁吸著全球的資金,而傾斜不平的兩岸金融局勢,當下該如何因應,實為我們不得不重視的議題。
為求金融國際化及活絡金融市場,台灣決策單位不時施以誘因,祭出諸多租稅優惠措施及金融資本投資優惠方案,企圖吸引外資來台投資,鼓勵來台上市等。目前金管會研擬的相關辦法中,有所謂的「第一上市」及「第二上市」,第一上市是指先前沒有在任何交易所掛牌的企業,初次在台掛牌交易;第二上市則是指國際大型公司,已在其他交易所掛牌的企業,再到另一交易所掛牌,例如已在美國或香港掛牌的公司,再到台灣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aiwan Deposit Receipts, TDR)等。
竭力吸引外商 卻獨排陸資
台灣希望吸引外資,竭盡所能,但針對未來可能動搖全世界的中國第一個主權基金,卻給予最嚴格的防範,除了禁止陸資直接登台外,另藉由其他管制措施,企圖斬斷中資來台的所有管道,究其因,台海兩岸複雜的政治情勢為主要原由。
陸資若成為全球最大外資,顯然禁止陸資登台與吸引外資企業來台上市,是明顯矛盾的。到底要開放或限制,各有利弊,我認為,不能輕言全面開放,畢竟兩岸仍存在難解的政治情勢,不過,完全限制恐將對身陷國際金融競爭下的我國本土金融體質產生更大傷害。
就開放陸資之有利部分而言,適度的開放陸資進駐,或可能使陸資成為造勢英雄,使國內部分即將萎縮的金融商品,在資金挹注下產生新活血,增強市場流通性,而使傳統商品得以活絡且新金融商品獲得重生。
從活絡金融市場的角度而言,讓陸資適當進入我國資本市場,提升資本流動性,令市場參與者有更大的誘因,進而產生資本投資乘數效果,形成一股良性資本循環。
其次,開放陸資來台具指標作用,大陸主權基金動向將是引導全球資金進駐的先驅者(pioneer),對外資之進駐,有其引領效果。
若完全開放不予管制,其資金過大,一旦投入台灣金融市場,可能讓我們喪失部分的金融主導及自主權,金融市場可能受其龐大資金操控,包括上市公司持股超過某一比例,或資金占有金融商品相當大的比重時,可能有操縱市場之疑慮,這點不得不防範。
舉個例子來看,去年3月中及今年5月底,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宣布調降投資台股資金比重,每回消息一出,皆造成台股大跌,對金融市場造成重創。再如,1997年金融風暴時,東亞各國貨幣競相重貶,各國央行擔心索羅斯(George Soros)的量子基金前往突襲,國際資金的大量遊走,造成各國的金融恐慌,可見大型基金可能操縱一國的外匯市場,各國都將會避之唯恐不急。
回過頭來談談中國主權基金,所謂的主權基金係指國家基金,其用意在於提高資金管理效益,追求投資報酬率的極大化。根據中投的說法,其投資重點將以大型企業的股權為主,不會尋求控股權,投資目的在於提高高達1.3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投資報酬率,以股東利益為最大考量,重要的是,強調「政治不會對投資選擇有影響」。
就我的觀察,中國成立主權基金,除了提高龐大外匯存底的收益外,另一重要因素,應是希望將資金引出,減少外匯存底的金額,進而減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中國從一個資本輸入國,轉成為資本輸出國。平心而論,中投基金強調外匯存底的資金管理,是符合世界潮流之做法。
限額開放 增強競爭力
一個國家以其外匯存底為主權基金之資金來源,並進行全球性投資時,有其政策之考量及政治力的介入,這是不能避免的事,因此,對開放陸資,應有更宏觀策略。
實際上,資金無國界,陸資早就透過買進台灣上市櫃公司在海外發行的ADR(美國存託憑證)、GDR(全球存託憑證)、ECB(海外可轉債)等方式,或間接持有台灣上市櫃公司股權,甚至市場不斷有傳聞,陸資假借外資之名,經由第三地,投資國內的股市、房市。
雖然金管會等單位,對於中資利用化整為零方式投資台灣,採取嚴密的監控,但仍防不勝防。這些地下化的投資活動,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倒不如讓它合法化。開放陸資並給予規範,以確實掌握中資的動向,納入管理,於有效開放及智慧管理中取得一個制勝平衡點。
對於陸資,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資金注入,活絡我金融市場,但又擔心對岸政治力介入,操縱台灣資本市場,進一步駕馭我金融主導權。在此情況下,宜採取適當的開放措施,配以嚴密的監督配套機制,一方面順應市場自由機制的運行;另一方面,嚴防陸資操縱我金融市場,確保我金融市場之穩定性與自主性。
現階段,或可比照外資投資國內上市櫃公司的法規,加以更嚴格把關,審慎運行監督機制,以「限額」或階段性有效開放方式,考量陸資的適當進駐,以增強我國的金融競爭力。 |
留言列表